天臺
是現代人的詩與遠方
也是文旅融合的完 美之城
佛教天臺宗的發源地
道教南宗的創立地
佛道文化根植于天臺各地
天臺山詩路文化體驗之旅
禮佛問道旅游專線
走起!
禮佛問道旅游專線
文化內涵豐富的車身設計
高 端舒 適的乘坐環境
一路休閑、一路體驗
體驗ZUI貼心的五星 級服務
◆A線:(沿天培線)天臺山游客中 心—國清寺—高明寺—智者塔院—天臺山雪樂園—獅子口驛站—桐柏宮—桐柏驛站(含鳴鶴觀)—天臺山游客中 心
◆B線:(沿天大線)天臺山游客中 心—桐柏驛站(含鳴鶴觀)—桐柏宮—獅子口驛站—天臺山雪樂園—智者塔院—高明寺—國清寺—天臺山游客中 心
◆客運班次(天臺山游客中 心發車):8:00,10:00,13:00,15:00
◆票價:全程票價20元,每站2.5元;上車掃碼購票
尋著詩路游天臺 神山秀水心歸處
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/國 家級風景名勝區/
天臺山素以“佛宗道源,山水神秀”聞名中外,擁有寺廟67家,重 點寺院9家,是漢化佛教第 一宗天臺宗的發祥地、佛教僧眾心中的東方靈山,國清寺是中日韓天臺宗的祖庭。這里也是修煉福地,桐柏宮是道教南宗祖庭,在中國道教十大洞天七十二福地中,天臺山
區域便擁有三大洞天九大福地。唐朝時期,以詩仙李白為代表的300多位詩人紛至沓來,尋佛問道訪友,留下詩篇1300多首,天臺山為浙東唐詩之路目的地。歷史上的高僧高道、名人逸士鐘情于天臺山,為天臺山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存。源遠流長佛道文化,不僅在
中國佛教、道教發展史和中國文化交流史上發揮著獨特的作用,影響深遠,而且為我們留下了大量啟迪心靈的智慧。
1、螺溪傳教院——天臺宗中興祖庭之一
螺溪傳教院是佛教天臺宗中興祖庭之一,公元957年,天臺宗第十五祖羲寂大師(919—987),在社會各界的支持 下,在智者大師放螺的螺溪旁,搭建了精舍,這就是后來螺溪傳教院的前身,至公元963年,正式建立螺溪傳教院。據古碑記載,歷史上螺溪傳教院“林泉相輝,金碧明媚”、“海福田衣,濟濟有眾”,收藏著由吳越王派遣特使向高麗、日本征集來的中國本土失傳的天臺宗典籍文獻,成為當時中國的天臺宗中 心圖書館,為天臺宗的復興,提供了基本的文獻保障。
現重建的螺溪傳教院建筑采用唐代建筑風格,堅持“以文化推動佛化,以學風提振宗風,以修行完善德行,以高尚引 領時尚”的四大宗旨,規劃建設法華廣場、靈山寶殿、阿彌陀殿、祖堂、止觀院、天臺教藏閣、普賢懺堂、螺溪講堂、凈光佛教圖書館等十八項主體建筑,自2013年開工建設以來,目前一期工程已基本完工。
2、國清講寺——佛教中國化第 一個宗派天臺宗祖庭
國清講寺建于隋開皇十八年(公元598年),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,是中國佛教天臺宗祖庭,也是韓國、日本佛教天臺宗的祖庭,是國務院確定的漢傳佛教全國重 點寺院。
隋開皇十七年十一月(公元597年),智者大師擬殿 堂畫作圖形,并遺書弟子晉王楊廣:“山下一處非常之好,請敕建一伽藍,命弟子營立,不見寺成,瞑目為恨。”得知大師造寺遺愿,晉王楊廣在開皇十八年(公元598年)派司馬王弘至天臺,按照智者大師生前所繪的圖樣建造寺院。隋仁壽元年(公元601年),寺成,初名“天臺寺”。首任住持智越遣灌頂、智璪致書晉王,以謝造寺之功德。隋大業元年(公元605年),晉王楊廣登基為隋煬帝并賜額“國清寺”。期間,灌頂集智者大師論述之大成,立宗于此。一時間,僧眾云集,香火旺盛,被稱為天下“四絕”之一。
國清寺現有殿宇14座,房屋600余間,由大小不同、風格迥異的殿、堂、寮、房組成,并由曲廊回環的通道將這些建筑群貫串起來。
3、高明講寺——天臺山十二古剎之一
高明講寺在天臺縣城東北十公里的高明山麓,四周峰巒疊嶂,寺前幽溪橫流,是天臺山主要景區之一。1983年經國務院批準為全國漢族地區佛教重 點寺院。高明講寺已歷1400多年。
據記:佛教天臺宗創始入智者大師于陳宣帝太建七年(575)初入天臺山,居佛隴,一日講凈名經,忽風吹經飄,翩翩不落,大師杖錫披荊,隨經行四里,見其地峰巒秀發,清溪鑒心,遂營凈居,建幽溪道場。唐名凈名,后唐天佑七年(910)始稱高明。為智者大師所建臺山十二古剎之一。千多年來,高明數經興衰,香煙不斷。1979年后,全面整修寺區,現寺院及附近景區面貌煥然一新。整個寺院可分三軸十三院,依山而建屋宇二百余間。
4、智者塔院——智者大師肉身塔所在地
“智者塔院”又名塔頭寺,位于浙江天臺縣城北二十三里,金地嶺、銀地嶺交界處。隋開皇十七年(597年),智者大師圓寂后,后人在此處建塔,其中有智者大師的六角形肉身塔。宋大中祥符元年(1008年)改名真覺寺,后廢。南宋隆興年間,僧真稔重興佛殿僧房,清咸豐、同治之交(1861一1862年),毀于戰火,光緒十五年(1889年)重建。因智者大師是中國佛教天臺宗創始人,影響深遠。1982年6月,被列為省級重 點文物保護單位,并更名為智者塔院。
近年,智者塔院修葺一新,正殿三開間,門匾為“智者大師肉身塔”。肉身塔用青石制成,連座高約7米,鏤刻精細。2層6面,每層雕刻桿、枋、柱、斗、拱,第 一層正面佛龕設智者大師坐像。
5、方廣寺——全國重 點寺院
方廣寺位于石梁飛瀑旁,相傳為五百羅漢應真棲止處。陳宣帝太建七年(575年),智者大師初來天臺山,夜宿定光禪師的草庵(石橋庵)。“石橋庵”即為東晉曇猷尊者隱居的地方,是方廣寺的前身。方廣寺在谷中分上、中、下3寺,1983年被國務院列為漢族地區佛教重 點寺院。
方廣寺正式建寺是在宋建中靖國元年(1101),宋紹熙四年(1193)重建,中有應真閣及妙音、響空、瞻風、佇真、許耒、先照諸亭。
上方廣寺,金溪枕流,叢徨古木繚繞四周。內有藏經閣,貯雍正敕賜經文72函,分裝18櫥。題墨有阮元、錢大昕、朱倫瀚、孫衣言、陸潤癢、俞樾等真跡,甚可貴。后因兩次失火,殿宇蕩然無存。
中方廣寺,即曇華亭所在,據石梁之右,ZUI宜啜茗觀瀑。曇華亭為賈似道祀其父制置使賈涉而建,傳佛茶杯底突現曇花而得名。
下方廣寺,居石梁之下,東晉曇猷曾在此結廬修道。竹樹秀蔚,風景清幽,瀑聲山色中,仰觀石梁,如在天上。內有五百羅漢,設堂供養。方廣寺附近,摩崖石刻達30多處,如宋丁大榮所書“蓋竹洞天”、明甘雨所書“飛梁懸瀑”、清康有為所書“石梁飛瀑”,均甚可貴。
臺州第 一個集冰雪文化、冰雪娛樂、冰雪度假的四季冰雪主題樂園。冷區內以天臺山傳說故事為引,規劃了娛雪區和滑雪區兩大區域,滑雪區中規劃了一條國際標準初級雪道以及三條雪圈道。娛雪區整體設計元素選取天臺山古老傳說《劉阮遇仙記》,設計打造了多空間大型冰雪景觀,在享受視覺震撼的同時,還有更多玩雪新體驗。
暖區二樓建有冰雪科技館,兒童彩繪屋、科普冰雪知識的研雪課堂、帶來視覺盛宴的夢幻光影谷、開展互動游戲的雪花互動館等。更有體感式VR滑雪設備供以體驗,感受超 強的視覺和聽覺刺激。
游玩過后如果感到饑餓,這里有能量餐廳提供豐富的美食選擇。由國際營養師專門為滑雪運動能量消耗配比的餐食,快速補充熱量,還有能量水吧提供各式各樣的飲品。坐在觀景窗旁,一邊欣賞雪場景色,一邊與同伴暢聊,瞬間令人幸福感爬升。
7、華頂講寺——天臺海拔ZUI高的千年古寺
華頂講寺位于天臺山華頂 峰南麓,是天臺山海拔ZUI高的一座寺院,四周山巒層疊,猶如千葉蓮花盛開,故名華頂。此地終年多云,“華頂歸云”列為天臺八大景之一。南朝陳太建八年(576年),智者大師在此結庵禪坐,五代后晉天福元年(936年),德韶國師在此建寺,初名“華頂圓覺道場”,宋治平三年(1066)改名“善興寺”,民國以后改“華頂講寺”。歷史上華頂講寺為中外佛教交流作出JI大貢獻,日本臨濟宗、曹洞宗名僧曾多次前來寺院參禪求法,絡繹不絕。
寺前有巨杉,寺西邊有王羲之墨池,寺后有數百畝云錦杜鵑林。華頂山終年云霧繚繞,盛產云霧茶。寺北約1公里,有拜經臺,乃智者大師修禪拜經之地,舊有降魔塔、伏虎壇以及“隋智者大師拜經臺”、“天臺第 一峰”碑刻等古跡。
8、萬年寺——浙江佛學院天臺宗佛學院
萬年寺位于天臺城西北25公里,八峰回抱,雙澗合流,山阜拱衛,景色清幽。東晉興寧年間(363—365),西域高僧曇猷來此開山筑室。唐太和七年(833),普岸禪師到此創平田禪院。南宋時,名列“五山十剎”,成為飲譽海內外的禪宗名剎。萬年寺原寺院建筑總面積約為3萬平方米,房舍上千間,清乾隆、嘉慶年間,寺內一次就有500名和尚受戒,盛況可見一斑??上Ы洑v次火災,今僅存大雄寶殿、天王殿、金鋼殿及后殿廂房等部分建筑約40余間。萬年寺在中日文化交流上具有重要地位。早在南宋乾道淳熙年間(1168~1187),日僧千光榮西曾二次渡海來天臺等名剎參學,拜禪宗大師虛庵懷敞為師,學成歸國創日本臨濟宗“光華派”,將華頂山云霧茶籽攜帶回國,并傳授茶葉栽制技術。榮西再傳弟子道元,于嘉定十六年(1223)入宋,歷游天臺、天童等處后歸創日本曹洞宗,至今不衰。
天臺宗佛學院,位于萬年寺內。1931 年,國清講寺方丈可興與靜權法師共同創辦天臺山佛學研究社。1999 年,從國清寺遷至真覺寺,更名為天臺山佛學院。2002 年遷至萬年寺。目前,佛學院新校區正在建設中,東區教學樓、圖書館、大講堂已基本完工,進入收尾階段。
通玄寺坐北朝南,背枕通玄峰,左右群山環抱,前有香爐峰、瑞獅嶺,鰲魚崗拱衛,峰巒層疊,寺北有鐵船湖、羅漢嶺等勝跡。通玄寺始建于五代后周顯德四年(957),為法眼宗二祖德韶國師在天臺山的第 一道場,初名通玄定慧寺。德韶國師有偈言:“通玄峰頂,不是人間,心外無法,滿目青山。
10、桐柏宮——中國道教南宗祖庭
桐柏宮原名桐柏觀、桐柏崇道觀,為道教主流全真派南宗祖庭,位于浙江省天臺縣城西北12.5公里的桐柏山上。據傳,桐柏宮ZUI早建立于西周。周靈王太子晉嘗修道于此,道成封右弼真君,號天臺山主,是桐柏宮第 一代祖師。三國時,吳有葛玄翁者亦嘗煉丹于桐柏,唐代司馬承禎隱居天臺山,修建桐柏觀。宋仁宗時桐柏觀改稱桐柏崇道觀。當時有天臺本地學者張紫陽得海蟾翁真傳,居桐柏修證,著《悟真篇》傳世。此后桐柏宮歷經世事滄桑,屢興屢廢。
上世紀六七十年代,桐柏水庫建成蓄水,桐柏宮址沉于水底,部分建筑和文物移往鳴鶴觀。2007年,桐柏宮復建工程正式開工,目前,靈官殿、紫陽殿、玉皇殿、三清殿等主體建筑都已全 面完成。2013年,浙江道教學院(籌)在桐柏宮掛牌成立,2016年正式獲批成立。